南宁: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北纬22°12′~24°02′,东经107°19′~109°38′之间。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
南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西接印度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仅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只有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铁路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居住着壮、汉、瑶、回、苗、侗、满、蒙古、毛南、京、仫佬、傣、布依、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彝、仡佬、土、水、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畲、锡伯、维吾尔、哈尼、景颇、普米、鄂温克、珞巴等35个民族。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迁来;回族是元朝以后迁来;瑶族和苗族大多是清代以后迁来;其余的民族多是解放以后陆续从各地迁来。2004年,南宁市总人口648.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3.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7.5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362.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5.85%。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
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宋代,当时的文人墨客就评出了古“邕州八景”(望仙怀古、青山松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马退远眺、弘仁晚钟、邕江春泛、花洲夜月)。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建设发展,古八景中的许多景观已成记忆中的往事。2004年,南宁市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南宁十大景观(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有大小公园、游园、风景区、广场等供人们游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0多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顶蛳山贝丘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21.6度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摄氏度,夏季最热的7、8月平均28.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达1304.2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9%,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相对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湿,而冬季稍显干燥,干湿季节分明。夏天比冬天长得多,炎热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气候温和,集中的雨季是在夏天。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华似锦,物产更是丰富。如此,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说也是名符其实。
2005年,南宁市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略少,日照时数正常。平均气温21.7℃,较常年偏高0.2℃;平均年降水量1337毫米,较常年偏少97毫米(偏少一成);各县区年降水量在1051~1846毫米之间,大部分县区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干旱与洪涝并存;局地性强降水、强对流多;雨季开始晚;无热带气旋直接影响。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阴雨、雾、强对流天气、高温天气、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干旱、寒露风、寒潮、霜(冰)冻等,其中干旱影响极大。
翻译公司 (责任编辑:世博翻译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