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翻译公司转摘自上海青年报
他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大型会议现场,他们得心应手地运转着语言。人类尖端的智慧,沿着语言的脉络,传递到世界各地。
在会场上,同声传译员以“闪电般的思维”和令人叹服的口译技巧,让听和说并行不悖,思考和陈述并驾齐驱……他们成为与发言人一样令人瞩目的明星。在上海宝钢建立的一支年轻的同声传译队伍里,一群青年人驾驭着语言“览遍中西”。 本版撰文见习记者 严柳晴
徐辰和他的搭档就是在这个玻璃房里为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服务的。
两人搭档 避免断档
同传箱里的亲密战友
“武钢的全拼是什么?”在会议的现场,不断有新名词飞奔而入。同声传译员用飞快的速度,摁下了消音键。身后的搭档瞬时接应:WISCO。
同传箱周围是棕色的玻璃。在这个高高在上的同传箱里,能看到许多穿着黑色西装的人在外走动。隔音玻璃隔开了外面的声响。声音就通过会议室的话筒,传到徐辰的耳麦里。通过面前的麦克风,将声音散播到会场。
在本世纪初,宝钢人才开发院就开始酝酿策划培养宝钢自己的兼职专业同传队伍。2006年,宝钢先后培养了两批同传队伍。作为宝钢内部培养的同声传译员,徐辰和马永柱先后经历了自己 “同传生涯的第一次”,做宝钢国际钢铁年会的同声传译。虽然两人做足了工夫,但初次做同传的紧张还是前所未有。马永柱的大脑始终处于缺氧状态。持续不断的深呼吸也无法平稳紧张的神经。
同声传译是一门绞尽脑汁的工作。两种语言同时进入大脑,然后进行瞬时切换。戴上耳机,就能听到会场信息的即时传递。按下翻译键,两位同声传译员把另一种语言传到会场。同传箱是一个隔绝外界声音的密闭空间,翻译箱里的一句废话、一声咳嗽都可能搅局。
目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的方式。讲者连续不断地发言,而译者是边听边译,原文与译文翻译的平均间隔时间是三至四秒,最多达到十多秒。译者仅利用讲者两句之间的空隙完成翻译工作。对翻译者而言,就需要“闪电般的思维”。同传翻译员的训练中,重要的一堂课,就是“一心两意课”。这项工作必须耳朵和嘴同时工作,而大脑高度集中,不得有一时半刻的“断档”。
在同传箱里有两个搭档,这两个搭档交替翻译。在一个人翻译时,搭档在旁边无声地提示。徐辰的性格内敛,马永柱和汪瑾都是快人快语的性格。神奇的是,几次接触之后,搭档性格也会被神奇地调和,徐辰开朗了些,而外向的搭档也稳重了不少。
热情理性 文化过滤
核心技术要模糊处理
你总以为西方人很奔放,跟你握手拥抱,无话不说。同声传译员在高高在上的同传箱里看得一清二楚。
中西方文化碰撞始终是一道瑰丽的风景。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中国人喜欢讲人情,一旦看得“顺眼”就喜欢跟人称兄道弟,热情得不分彼此。而西方人并非如此。一遇到关键问题,在西方人的世界里,理性就占了上风。尤其对关键的技术,他们会绝对咬紧牙关。“他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底线,不会把最重要的东西透露出去。”
在一次论坛的翻译中,两个年轻的同传员就直面了“热情的中国人”和“理性的外国人”。他们成了冷眼旁观的第三者。在中外两位嘉宾的对话里,热情的中国人会把了解的信息悉数倒出,包括数据、资料……在宝钢工作多年,徐辰和马永柱对钢铁行业了解颇深。这些听来平铺直叙的背景资料,和一些波澜不惊的技术研发概况,却关系到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台上的中国嘉宾热情焕发,甚至开始“掏心掏肺”,马永柱开始暗暗着急。
一秒,两秒……会场里的数千人等着他的翻译。十几秒钟一晃而过,头脑里无暇裁决是非对错。马永柱当机立断地用了 “迂回战术”,将这些核心的技术资料,用一些模糊的词语带过。“即使中国人很热心,外国人也未必领情。就像他们西方人介绍自己的技术那样。”
“这应该是一种性格问题,不过这种讨人喜欢的性格在这个场面却不合时宜。“两位”冷眼旁观者在思考,“如果这个会议是一个不懂行的翻译做同传,按照大白话照翻,那中国人就难免好心办坏事,要知道,他们知道了你的底细,也绝不会认为是你的慷慨。”
这项工作让他们拥有了遍布全球的朋友。会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表达着五花八门的特质,翻译现场的各类“西洋镜”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瑞士人对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会和孩子一样地较真。有人会了一个技术问题而当众拍板。而德国人则非常严谨,会对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逻辑斤斤计较。
“中国人则格外宽容。”这是马永柱在会场里最有趣的发现。即使别人的问题开了无轨电车,让同传箱里的翻译员都忍不住发笑,而嘉宾也会客气地说“谢谢”,然后耐着性子回答,哪怕答案和问题也风马牛不相及。
会场杂家 客串司仪
英语是同传最不适合的专业
他们在会场里 “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让徐辰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也成了会场的“救火队员”。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上半场最后一次发言结束,而主持人却忘了宣布茶歇,会场按兵不动。
徐辰立刻在同传话题里接下了主持人的串词 “让我们再次以掌声感谢嘉宾的精彩发言,上半场发言到此结束。请嘉宾们享用茶歇。”主持人这才恍然醒悟,自己“晾”下了这个场子。
在会场里,往往集聚着行业内的顶尖人才。要传递这些高深的智慧,得顺着思维的脉络行走,否则就难免遭遇迷路。
这样的“救场”更多需要专业知识。不少嘉宾们的英语发音残破不堪,而会场的提问环节五花八门,也会遭遇千奇百怪的口音。日本人的发音受到日语外来语的影响,所有的发音不带任何翘舌音。而印度人的发音会带上疯狂的卷舌。而这些“漏洞”都只能通过同传去修补。
在一次翻译当中,马永柱就碰到奇怪的发音,他只能倾尽全力去捕捉他们的关键词。从他们模糊不清的发音里,马永柱辨别出,这是一个不锈钢领域的核心技术。工科出身的马永柱知道这些关键词的来龙去脉,按照其中的规律,推测出大概的情况。马永柱当时有些心虚,老外们倒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做救火队员,必须是‘杂家’”徐辰对此感触颇深。他们参与翻译的大型活动,大多是钢铁行业的论坛。论坛里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在这个团队里,二十多个人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外语、冶炼、轧制、材料、环保、计算机、财经……在英语专业的徐辰看来,英语恰恰是最不合适做同传的专业之一。因为同传需要一个专业领域的 “半专家”,而不仅仅是一个“翻译匠。”
翻译员们时常进行头脑风暴。在一次关于前财长的讲话之前,大家围聚在一起讨论前财长的发言内容。不同专业的人随心所欲地“各抒己见”,有的提出经济上的新概念,有的提出全新的政治格局。在这次头脑风暴中,几乎“命中”了财长的全部发言。
半路出家 学无止境
就怕失误引发会场骚动
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第一支同传队伍,他们也属于“半路出家”。选拔采取严格的淘汰制,负责宝钢人才开发院的鱼福根老师可谓是他们的“伯乐”,这支队伍的幸运者从众多优秀者里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经历了四个月脱产的培训,他们在国际会议中走马上任。
两个半路出家的年轻人和同声传译结下不解之缘。在这种“瞬间传递”中,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同传不允许失败。”两个人的回答斩钉截铁。在同传中,如果出现失误,只能“将错就错”,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及时地“宽恕”自己。“只能用强大的心理素质来支撑”。徐辰笑着说。而一次次的锤炼,让他们迅速地成熟。
现场提问环节常常蹦出很多突发状况。尽管事先做足了功课,同声传译员仍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一个名词是COREX,指的是环保冶炼的新工艺。当时,徐辰对这一个词语闻所未闻。
“不能慌”,同传箱里鸦雀无声,耳边的语音仍在继续。徐辰来不及多想,继续捕捉着听筒里的信息,一个又一个词语从耳边滚过。“这是一个绿色环保的炼铁新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徐辰尽力地平稳着自己的声调,让人听上去不至于惊慌失措。
同传的效果也会在会场里显现出来,一旦同传出现了失误,在会场上就会出现坐立不安的人。徐辰望了一眼玻璃窗外的与会者,会场里非常平静,翻译稳稳当当地进行。会话结束,自己已经大汗淋漓。
他们不是科班出身的同传专家,在高强度下飞速地开动脑力,在紧急状态下智慧和灵感迸发……“爽!”每一次同传的片段,徐辰都津津乐道。
他们等待着下一次同传。等待着五湖四海的头脑一同碰撞。从这些仅有一面之缘的朋友里,他们正在锤炼自己,也试图解读自己的民族性格。他们一时找不到答案,但他们知道,开启语言这扇窗口,世界正渐渐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