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公司资讯
-
德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布时间:2017-08-14 19:13 点击:
2014年8月,4年一度的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翻译的《上海,远在何方?》和其他3部作品荣获文学翻译奖。该奖项在上一届空缺,因此,这4部作品堪称中国文学翻译界8年以来最优秀的作品。身为中国德语文学界的知名教授,韩瑞祥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当代德国文学,并主持翻译了一系列德语文学作品。近日,韩瑞祥就中德两国文学作品翻译以及传播情况接受了中国网的采访。鲁迅文学翻译奖得主韩瑞祥 王冉摄中国网:韩老师,祝贺您获得鲁迅文学翻译奖,这一国内文学翻译的最高奖项!获奖作品《上海,远在何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您当初为什么翻译这部小说呢?韩瑞祥:谢谢!小说《上海,远在何方?》主要讲了犹太人在二战时期流亡上海的故事。在法西斯德国,希特勒以非常残暴的方式迫害和屠杀犹太人,而遥远的上海却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尽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但18000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在这里活了下来,这也算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奇迹。虽然,上海在保护犹太人方面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但这段历史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在国外,也是近些年才引起史学界的关注。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德国作家是如何通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再现这段历史的,这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这本书的作者在写作前酝酿了20多年,曾经到欧洲和以色列的博物馆进行调研,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她两次来到上海走访历史遗迹,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使得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加之作者是诗人,语言非常优美。2008年,这本书在德国出版之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多个奖项,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再版了8次。我托一个朋友从德国带回了这本书,读后发现非常有意思。于是,我就决定翻译这本书了。中国网:您大约用了多长时间来翻译这部小说?有什么难度吗?韩瑞祥: 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大约用了10个月时间来翻译。2013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翻译的难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史料不断相互交织,形成了小说表现独特的结构模式;二是,作者诗意的语言使得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性的东西隐藏在字里行间,语言层面丰富,这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翻译过程中,我曾有机会和作者多次直接交流,这对于翻译有很大帮助。国网:您翻译的第一本书是什么?韩瑞祥:在学校里,我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以前很少搞文学翻译。1997年,我参加了一个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文学翻译研讨会,就当时国内对卡夫卡作品的复译和烂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批评,文章后刊登在《中国翻译》上。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恰好打算梳理一下国内的卡夫卡翻译,准备推出卡夫卡小说全集。于是,我就组织了7、8个研究卡夫卡的学者,重新翻译卡夫卡的全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了《卡夫卡小说全集》。我在其中翻译了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和《审判》。以前我也翻译过一些东西,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文学翻译。中国网:您主要翻译过谁的作品?韩瑞祥:这些年我主要翻译了卡夫卡的小说、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戏剧、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的小说和戏剧、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的小说、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杂文、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小说等。近几年主持与德国外交部、柏林文学之家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的“当代德国小说翻译” 项目,翻译出版了4部当代德语小说,其中包括获奖作品《上海,远在何方?》。中国网:“当代德国小说翻译”是怎样一个项目?韩瑞祥:“当代德国小说翻译”是我们这个翻译团队与德国外交部、柏林文学之家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长期合作项目,每5年一期。第一期从2010年到2014年,一共翻译了10部小说,我翻译了其中4本,分别是《卡尔腾堡》(2010)、《黑暗船》(2011)、《阳光下的日子》(2012)和《上海,远在何方》(2013)。现在我们正在做弗尔克•布劳恩(Volker Braun)的文集,计划明年出版。中国网:弗尔克•布劳恩是怎样一位作家?韩瑞祥:他是一位东德作家,2000年获得毕希纳奖。他的诗歌非常好,作品也非常具有批判性,但是在当时东德的大环境下,他写得非常隐晦。即使这样,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他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经历了4年的激烈争论。最终,这部小说于1983年同时在东德的Mitteldeutscher Verlag和西德的Suhrkamp Verlag出版,但也是做了一些修改的。我80年代在奥地利留学时读过这本书,觉得很好。去年,“德中文学论坛”之际,这位作家来到中国,柏林文学之家想要推介他的作品,我们就立刻达成一致了。中国网:您是选择翻译德语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会不会迎合中国读者?韩瑞祥:对于中国读者的喜好,我相对考虑的比较少。我更多关注的是当代德语文学的动态,包括几大德语文学奖项的走向,还有德国朋友的推荐。实际上,中国人和德国人对文学的感知和欣赏存在不少差异,严肃的德语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确实不太好。但我认为,作为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者,主要任务就是向中国读者介绍当代德语文学的现状,让他们了解当代德语文学在关注什么,这也算是为中国读者做了一些事情。中国网:现在我国德语文学的翻译情况怎样?主要有哪些人从事德语文学翻译?韩瑞祥:文学翻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因为生存压力,几乎很少有人专门从事文学翻译。我曾经做过一些调研,大学里教翻译的老师很少有做文学翻译的,大部分是口译。现在主要是研究德语文学的高校老师凭兴趣做一些翻译工作。在我主持的“当代德国小说翻译”项目中,参与者大都是高校德语老师,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文学和翻译感兴趣,并且对德语的理解能力和中文的驾驭能力都比较好。中国网:中德之间关于文学翻译的探讨多吗?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活动?韩瑞祥:关于中德文学交流的研讨会还是挺多的,但主要都是德国出资举办的。而在文学翻译方面,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12月份在大理举办的“中德文学翻译作坊”。在4天的时间里,6个中国译者和6个德国译者就各自翻译的具体文本展开了十分有益的对话和讨论。当然在翻译理念方面,双方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在实际操作中,德国人的翻译作风还是非常严谨的,也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网:您刚才提到柏林文学之家,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构?韩瑞祥:像柏林文学之家这样的文学机构,几乎在每个德国的大城市里都有。他们是一种文学运营机构,有赞助单位,比如德国外交部、一些基金会、有关企业等。它们通过举办朗诵会、论坛、对话等文学活动,为年轻作家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也将他们的作品推向市场。德国很多作家就是在文学之家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比如《卡尔腾堡》和《阳光下的日子》的作者。相关基金会向他们提供工作奖学金,他们可以在柏林文学之家专心创作,还会得到文学大师和批评家的指点,也通过朗诵会等活动和读者交流。他们都认为,柏林文学之家的经历对他们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年轻的作家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此外,柏林文学之家也为翻译提供奖学金。比如,我在翻译《卡尔腾堡》的时候,就获得了博世基金会的工作奖学金,不仅有机会和作者直接交流,还实地参观了作品故事的发生地点。这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除了文学之家之外,德国有很多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机构致力于促进德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在向国外推广德国文化方面,德国的渠道是非常多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熟知的歌德学院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和同济大学的德国外教,汉学家Marc Hermann一起主持的“翻译作坊”就是歌德学院为其资助的翻译项目开办的。中国网:目前,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怎样?韩瑞祥:相比中国对德国文学的开放态度,德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还存在较大的偏见和局限性。2010年,我应邀参加了由德国外交部在柏林举办的“德中文学论坛”。我和浙大的范捷平教授代表中方与德方4个文学批评家、学者和汉学家进行了对话。当时,双方的争论非常激烈,给我的感触也很深。我们觉得,因为有《红高粱》和《活着》等译本在德国的流传,在德国人眼里,只有莫言和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他们甚至把一些不入流的中国作家与之相提并论。对此,我们进行了严厉的反驳。因为德国很多读者始终把中国当代文学中所表现的最原始、最愚昧、最残酷的东西看成中国形象的根本。德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依然没有超越政治分歧和意识形态,也没有放弃他们固有的欧洲中心主义,因此,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是比较片面的。中国网:目前,政府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您认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有哪些问题?韩瑞祥:政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非常大,项目和拨款都不少,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缺少具体实施这个战略计划的人才。我觉得,有些事情单靠我们自己也是难以实现的。比如说,我一直想把贾平凹的作品介绍到德国去,但是在德国却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要介绍到国外去,没有外国人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像贾平凹这样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地方特色明显,很多陕西方言而且乡土气息浓厚。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环境里面,但是作品的张力却很大,完全超越了地域的界限。他的这种特点在中国是优势,但是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却是很大的弱点,因为对译者的要求非常之高。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有相同的问题。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立足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必须寻求持续的国际合作。人物介绍:韩瑞祥,陕西礼泉人,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留校任教。后来分别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获得硕士(1982年)和博士学位(1987年)。1997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研究重点是现当代奥地利文学。先后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全文收录),文学名著译作14部(《雪地三游客》、《迪伦马特喜剧选》、《失踪的人》、《审判》、《当叔本华滑倒的时候……》、《卡尔腾堡》、《黑暗船》、《施尼茨勒读本》、《阳光下的日子》、《上海,远在何方?》、《去往第九王国》等),并主编文学名著丛书4套(《卡夫卡小说全集》、《巴赫曼文集》、《汉德克文集》和《施尼茨勒文集》)。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0世纪奥地利文学史”,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也纳现代派”。专著《20世纪奥地利瑞士文学史》获得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年)。译著《上海,远在何方?》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目前承担着2个项目(其中与奥地利教育部合作研究项目1项,与德国外交部和柏林文学之家合作文学翻译项目1项)。Unitrans世联翻译公司在您身边,离您近的翻译公司,心贴心的专业服务,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与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专业翻译机构品牌。无论在本地,国内还是海外,我们的专业、星级体贴服务,为您的事业加速!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业务覆盖全国城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翻译人才库数据,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 专业翻译公司,北京翻译公司,上海翻译公司,英文翻译,日文翻译,韩语翻译,翻译公司排行榜,翻译公司收费价格表,翻译公司收费标准,翻译公司北京,翻译公司上海。- 上一篇:传神的翻译需要哪些条件?
- 下一篇: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行业管理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