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 liberal和 liberalism为例。把 Liberal Party译为“自由党”是合适的。不过,自由党主张什么呢?可以说自由党主张liberalism,但liberalism又是什么呢?在汉语中把liberalism译为“自由主义”。中国人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自由党的政治主张究竟有多大关系?就“自由主义”这个汉语词的最广泛的意义来讲也说明不了这个问题。
我们有时说:“他犯了自由主义(的错误)。”意思不过是说此人做了令人不满的事——也许有点违反纪律,也许没有出席应该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本节所举例词大部分来自社会科学,这是很自然的,这不仅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别,还体现了政治上的一些差别。
其实,英语中的social sciences一词本身也值得注意。在汉语中这个词语的用法,“社会科学”包括除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以外的一切学科,也包括英语所称的,the humanities(人文学科)——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英语中的social sciences 一词概括的范围较小,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历史学有时列入人文学科)、社会学等,即一切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而 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 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翻译公司 (责任编辑:世博翻译公司) |